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新闻

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虽半百而衰也”!

来源: 2019/10/8 10:16:16      点击:

今日寒露,俗语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节后,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集天地之精气的露珠,冷寒而将欲凝结,放出微微的寒光。


秋意渐浓,睡意更浓,但依旧有人唱着:夜太美,尽管再危险,总有人黑着眼眶熬着夜……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这三分之一过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另外三分之二是什么样子。


这一期的“大咖说养生”小固再次请到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王新陆教授,来和大家聊聊好好睡觉,你就赢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常起居也和养生息息相关。几千年来,老祖宗们记录了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了解了寒来暑往和太阳的关系、也掌握了随着太阳的运动规律调节自身作息的法则。


如果能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做到“起居有常”就能够颐养天年;如果生活毫无规律可言,“起居无常”则只会消耗生命之池的水,就会导致“虽半百而衰也”。


01

合理起居三个原则

原则一:科学睡眠

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诸如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寒暑的变化,昼夜的交替,以至人体的生命活动等,都有内在的规律和守时的节律。所以人的生活起居也必须顺应这些自然规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作息制度,这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途径。


俗话说:“服药千朝,不如夜独宿。”古人认为多吃药,不如独自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睡觉。睡眠是天然的补药,是人体的充电器,是最好的“滋补品”,是抵御疾病的“防线”,而且深睡眠为“美容时间”。


睡眠的环境、用具、姿势等也直接影响睡眠质量的好坏,培养合适的睡眠姿势,选用软硬适中、适合自己的或是带保健作用的枕头、床垫等,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等都能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


原则二:劳逸结合

近年来中国高管“过劳死”现象频发,共同点在于“猝死”,且越来越年轻化,这反映出中国企业家在精神和体力上普遍的过劳状态。


另一个极端,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门有车坐,上楼有电梯”的过逸状态,以至于有些人路都走不动,身体状况严重衰弱。


“劳不过度,逸不损神。”劳和逸之间是“阴阳”关系,一旦失去了相互制约的协调关系,人体原本平衡的生命活动就会被破坏,就容易向病理状态转化,甚至可能产生疾病。

原则三:生活规律

“睡到自然醒”已经成为了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求。


因为工作时间长、压力大等因素,很多人平时睡眠不足,一到周末就睡到十一二点,甚至下午,以为这样就可以把一星期以来的睡眠不足补上,这是不利于养生的错误的做法。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的生活规律应该与自然界天地日月的变化同步,顺应自然阴阳、昼夜的消长,四季的更替,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生活习性,建立一套规律的起居作息习惯。


02

秋季起居:早睡早起,“秋冻”适度

秋天开始阳气内收,要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


秋天不必过早地添加衣物,让身体“冻一冻”,促进阳气内收,减少身热汗出、阴津伤耗,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减少伤风发生。


当然“秋冻”要因人而宜,老人、小孩秋冻不能太过,要注意及时保暖。


03

建议:20分钟午休,23点前睡觉

中医主张子时大睡、午时小憩,也是人们常常说的“子午觉”。


“子时”是夜晚11点到凌晨1点,“午时”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按照《黄帝内经》的论述,这两个时间段是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此时睡眠有利于养阴及养阳。所以中医总结出了“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的睡眠机制。


同样要睡觉,这两个时间段的睡眠要求却不同,子觉重在养阴,所以要静,需要长时间睡眠,如果能在晚上11点前上床入睡,效果最好午觉重在养阳,而且此时身体各项功能活跃,只需休息约20分钟即可,睡多了反倒会产生心慌、倦怠等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