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张伯礼院士:中医药走出去要练好内功

查看人民网对张伯礼院士的专访
Q1
我们都知道,当下养生成为一种热门现象,而中医倡导的是一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养生理念,像我们普通民众该如何做到正确日常的养生呢?中医人又该如何正确的科普养生知识和养生观念呢?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但是又很复杂,也是里面有深邃的科学道理。在我们中医有一本书叫《黄帝内经》,是中医第一册书。这册书开篇第一篇讲的是养生的内容。它讲的里面提出了我们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刚才您提得非常好,中医的养生并不神秘,例如它要求养生从每个人自己做起。第二,它要求养生要顺应自然,要敬畏自然。所以,它在养生里面叫人顺应自然,我们叫天人合一。同时,我们在整个养生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从小事做起,但是要坚持。我们中国比较大,北方比较冷,到南方现在还不是太冷,甚至我前几天出差到南方,我们北方的温度是3度、4度,它那里还是二十七八度,这是两个不同的节气。所以,养生的要求不完全一样。
同时,也包括这次抗疫里面我们发现,即使新冠病毒,在中医证号学特征也并不一样,它是湿毒疫,但是南方、北方、东边、西边都有特点,我们叫兼夹发病,它到南方就是加热,叫湿热。而到了江浙一带是湿温,而在青海、甘肃是湿燥,而在北方和中南地区,1月份由于寒冷,有寒湿的表现。所以,我们总结特点,湿毒是它的核心症状,兼夹发病是它的发病特点,这些都符合中医的理论。
所以,我们在养生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顺应四时,四时养生。
我编了一本书叫《节气养生》,中国人都懂的二十四节气,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我们的养生要适应在这一点上。同时,我觉得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在养生的时候,首先要调气、调神。中医讲,人的健康与他的气血周流、与他的神气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都是讲的是要养正、养内,而主要里面讲里面的神、你的气血。神和我们现在讲的和情绪有很大的关系,不良的情绪应该是养生的大敌,很多人实际并不是说吃不饱、穿不暖,不是这样,而是每天忧心忡忡,或者是焦虑不安,甚至有些人在脾气秉性方面也有缺陷,例如泣人有、笑人无,老是看着上天对我就不公平呢?谁谁谁他就有机遇,谁谁谁他怎么很幸运,谁谁谁运气好,实际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态。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发自内心的替别人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真心诚意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自己来说都是一种良性的情绪,自己也会得到很多的好处。所以,养生真是不神秘。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特别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第二个问题,养生的问题,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中医在2000年前就已经提出这一点。提出来我们在饮食的时候要清淡的饮食,食量不可过饱,也不可过饥,一般要求七分饱就可以了。同时它强调药物为辅,以果蔬为主。它强调的是吃饭要均匀,不要挑食、偏食,更不要过饥过饱。同时禁烟限酒,认为酒不能喝得过多,适量饮酒,同时主张日常要加强一些活动,还编了很多像《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这些在古代都有,大家都是会坚持这些。而现在也证明了这些运动都有对健康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中医有几千年的经验,很多的保健知识,多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希望大家对这些能够了解,能够坚持。
Q2
医药是我国民族的瑰宝,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抗击过程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您认为中医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我觉得中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同时,中药在维护我们民族繁衍昌盛,维护人民健康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也是如此。所以,中药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疫,只是一次生动的实践。实际,大家聚焦在疫情的防控,对于我们平常没有聚焦的时候,很多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疾病、重大疾病,中医药都有自己的疗效。现在也不断有很好的循证的证据在发表,我想这块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药逐步的加深认识,可以采用中医药来治疗,这是我们中国。
这次疫情也对中医药扩大国际的影响起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像连花清瘟这个药,在抗击疫情之前,没有国家在销售它,除了中国以外。现在有14个国家在通过不同的名分,有的是以药品,有的是以保健品,有的是以植物药在销售这个药,就是扩大影响。我自己研究的一个药,在美国FDA已经批准可以进行二期临床的试验等等,都是一个证明,大家对中医药有所认识,并且想去探索它,想去应用它。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从5月份以来,我回来以后,大概光举行的几十场海外连线,海外的同道、海外的一些老百姓提出很多关于中医药在疫情当中的作用,以及我们怎么预防,也反映了这一点,大家对中医药的关注。但是,我讲,中医药走向世界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不要操之过急。
第一,人家有没有需求是最关键的,第二,我们有没有能力去供给人家,是第二位的。在这里面,因为毕竟是一个商品,毕竟是两个国家的问题,所以要出去,必须符合人家的有关政策法规才行。你要是不符合,违规了也不行,各国都有法律,遵守人家的法律,按照法律的程序来进行。
再一个,我们的焦点或者关注点更应该放在国内,把自己的功课做好了。例如国内关注的是药品的品质和质量,我们要把这方面下功夫,把我们的药种好,把我们的药生产好,把我们的药合理使用好,先让中国老百姓受益,然后把我们的好药再介绍到国外去,让世界人民受益。
第二,同时也是我们要拿出更多的有效的可靠的证据说服人家,我想这一点中医药几千年的历史经验都是很宝贵的,但是我们还要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评价它,来说明它。这次在武汉方舱医院里面就有一个年轻的患者,吃中药治好了他。他出舱的时候,他说你们中医治好了我,但是我还是不相信中医药。为什么呢?因为你们说不清治好我的道理,我的同道们很愤愤不平,我倒说了他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要治好人家的病,还要说明为什么能治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我们古老的中医药一定要把它的精华、把它的宝贵的东西留下来,同时还要发展,还要引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去研究它,去诠释它,揭示它治病的原理,这样就更好了。所以,总书记说守正创新,我想就是这个意思,要求我们。我说中医药走向国际,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我相信一定能够实现目标,一定要走出去,因为世界人民欢迎,世界需要。但是,这有一个过程,就是刚才我说的必须要做好这几个工作。
Q3
您能和我们介绍一下,在国内目前中医药还有哪些方面的潜力是可以挖掘的呢?发展中医药还需要哪些准备条件呢?
中医药的发展,目前来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中药法通过了,去年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扶持中医药传承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年很快又要出台中医药特色发展的扶持的具体措施。我们简称30条。又要快发布了。同时,不管在这次抗疫当中,中央第一时间决定了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同时还派出了中医医疗队。中央指导组里还有中医药的专家等等。我想都是中央很重视中医药。
同时,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得到了各部委、各行业的理解和支持。我自己组织召开了几次未来论坛,请其他学科的专家进来和我们一起商量怎么传承发展中医药,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干劲,或者他们的动力,比我想象中大得多。所以,我们国家中医局最近搞了一个跨学科的创新团队,评了五个,就是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来推动中医药发展。我想这又是一个例证。但是现在中医药存在的困难,我觉得有三点。
第一,把中西医并重的既定方针真正落地。中西医并重,现在很多方面并没有并重,或口头并重,实际并没有并重。所以,我们在明年要进行中医法的执法检查,要发现这些问题。包括中医药的领导机构,也包括中医院的建设,也包括中医药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产业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很多。我想在调查过程中,会发现这些问题,反映上来,来解决这些问题。我想真正落实中西医并重至关重要。
第二,也希望在相关部委的政策,例如医保政策,应该向中医药倾斜。现在在医保政策方面,对中医药完全按照西医的比例,按照西医的标准来要求中医药。因为西医有很多现代检查手段,这些检查手段都是在西医单位,中医单位里往往这些检查手段比较少,主要还是靠汤药、针灸、按摩,人的技术方面,起着很大作用。而最后收费的标准、拨款的标准,很多东西对中医药并不是很友好的。我想这些问题也要逐步地来改进。
第三,如何加强资源统筹,统一管理,搞好顶层设计很关键。例如中药种植问题,我们现在靠的都是中药,但是中药现在野生的比较少,都是靠人工种植,人工种植的中药就这一块领域里面,很多部委都在管。但是之后谁来管,出了问题问谁,又不清楚。农业部管种植,工信部管加工这一块,环保部又是管对环境的影响。但是包括种质种源,包括土壤的情况,农残、重金属、墒情,又包括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等,包括最后的产地加工,也包括运输仓储,很多问题都存在着。最后找不到谁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现在说没有好的药,好的药材,你在治疗的时候疗效就打折扣了。所以,我想在这些问题上,都是急需要去解决的。我想主要是这几个问题。
- 上一篇:无限极携手腾讯智慧零售 用科技创新助力增长 2021/1/21
- 下一篇:人民网|黄健龙:继续深耕健康养生主赛道,弘扬中华优秀养生文化 20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