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新闻

暑来“湿邪”盛,还有“寒”缠身?

2019/6/25 11:32:32      点击: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所化,独发于夏季。这时暑热之邪,可以耗散阳气津液,造成出汗过多,体液减少而伤津,唇干口燥,尿黄心烦等现象,这是夏季最常见的中暑现象。



防范措施

1. 预防情绪中暑

对付暑邪,一定要保护好心神。一是要有事可做,使精神不会空虚,减少胡思乱想的可能;二是要多正面思维,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如读书,或者看一部电影,精神自然会饱满,这是夏日精神调养的基本法则。


2. 午睡不可少

夏季昼长夜短,人体消耗大,精力容易不济。中医很重视子午觉,中午小睡20分钟,可以补充人体的阳气,很好地恢复消耗的“精气神”,增强抵御暑湿之邪的能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二. 防湿邪

暑多挟湿,暑季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水气弥漫,故暑邪致病,多挟湿邪为患。

 

前面小固提到,脾最怕湿,因为湿气会阻滞在脾胃,导致人们出现胃口不佳、经常乏困、无精打采等。


脾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脾胃差很容易影响其他脏腑,所以有“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的说法。可见,夏季防湿邪有多重要。



防范措施

1. 要祛湿,先调脾胃

脾胃是运化水湿的“大总管”。我们平时喝的水满足人体需要,滋润到全身,就像浇花一样。但当脾胃失调,水分排不出去停留在体内,就容易形成湿气。


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症状的人群最好多吃一些利水渗湿、芳香醒脾、益气养阴的食物,比如薏苡仁、莲藕、冬瓜、白扁豆、山药、砂仁、五味子、花旗参、麦冬等。


2. 适量运动,排除湿气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代谢,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不过要注意,夏季应避免剧烈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间注意少量多次补水,运动项目可以选择游泳、钓鱼、太极拳等。


三. 驱寒邪

寒邪常见于冬季,但寒邪为病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也常作为寒邪侵人的重要原因。

 

夏天每个人都会想方设法获取舒适凉意,但过度贪凉未必是好事。轻者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胃肠病,重者皮肤和心血管都容易出问题,老年人和儿童的发病情况就更加明显。



防范措施

1. 别贪凉

如果过食生冷、空调温度低、久卧风口等,极易损害脾胃之阳气,导致腹痛、腹泻等不适的发生。


当你在室内感觉凉意时,要站起来活动四肢跟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2.冬吃萝卜夏吃姜

夏季吃一些姜等辛热物,有兴奋、排汗降温、提神等作用,生姜还有健胃增进食欲的作用。


3. 以热制热

“热养生”就是以热制热,一来可发汗降温,二来还兼有补充阳气的作用,契合“春夏养阳”的中医理论。


比如喝温开水热汤,洗热水澡、热水泡脚。热水泡脚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增加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强新陈代谢,水温以42℃~45℃,温暖舒适为宜。